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讲堂 成语讲堂

刘邦成语有关的成语故事-刘邦的成语典故有哪些寓意

tamoadmin 2024-10-21 人已围观

简介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指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引申意: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敌人不备的策略,也比喻暗中进行活动。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这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扩展资料1、故事韩信奇兵取三秦。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

刘邦成语有关的成语故事-刘邦的成语典故有哪些寓意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指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引申意: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敌人不备的策略,也比喻暗中进行活动。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这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

扩展资料

1、故事

韩信奇兵取三秦。

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

2、按语

奇出于正,无正不能出奇。不明修栈道,则不能暗渡陈仓。昔邓艾屯白水之北;姜维遥廖化屯白水之南,而结营焉。艾谓诸将日:“维令卒还,吾军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我.令不得还。必自东袭取洮城矣。”艾即夜潜军,径到洮城。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破。此则是姜维不善用暗渡陈仓之计;而邓艾察知其声东击西之谋也。

3、陈仓——在现在的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位于陕西省西部,西与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相邻。陈仓区名胜古迹众多,汉刘邦暗度陈仓,诸葛孔明两伐祁山,吴玠吴磷兄弟大败金兀术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

4、刘邦待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后,便抓住时机迅速挥师东进,其野心是要与项羽一争,韩信便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大地,夺取了关中宝地,而后和项羽一争天下。一个“明修”,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经典佳话。

参考资料明修栈道,暗度陈仓_百度百科?

解释几个楚汉成语典故~急需!!

汉高祖刘邦的成功在于知人善任、约法三章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高举义旗,反抗暴秦,平定了天下,登基做皇帝后,在洛阳南宫摆设的酒宴上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运筹策划于帷帐之内,能够决定胜利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应粮饷,保证运输畅通无阻,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人中豪杰,而我能够正确任用他们,这就是我之所以取得天下的缘故。项羽只有一个谋士范增还不能信用他,这就是他被我打败的原因。

刘邦在生前就对身后的丞相人选进行了预作安排:萧何后,可以任用曹参为相;曹参之后,可以任用王陵为相,但王陵为人愚忠而刚直,需要陈平来帮助他;陈平智谋过人,但也难以独任丞相;周勃为人稳重厚道但缺少文才,但安定刘氏天下者一定是周勃,可以任命他为太尉。刘邦去世后,完全按照他的生前安排依次任用这些人,在后来吕氏专权、诸吕图谋不轨时,果然是陈平和周勃联合刘氏宗室人员,合力消灭了诸吕,迎立代王刘恒,安定了刘氏皇室。在刘邦身后保住了刘氏江山、安定了刘氏天下,完全是按照刘邦生前的交代恰当安排丞相、太尉的结果,这又充分显示出刘邦知人善任的非凡才能。

关于项羽与刘邦我典故有什么,或者成语

"暗渡陈仓"常用作"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说的是刘邦表面上在修栈道准备进军,实际上已经暗中渡过了陈仓.所谓"兵不厌诈"吧,也差不多."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说的是在鸿门宴上,项羽下不了决心杀刘邦,于是项庄就以舞剑助兴为名,想把刘邦杀掉.但是项伯也起来舞剑,所以刘邦躲过了一动."十面埋伏"说的是楚汉战争决战的时候,项羽被围在垓下,十面被围,最后自刎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萧何苦心为刘邦推荐韩信,要刘邦重用他,后来韩信果然接连攻下赵燕齐三个诸侯国,建立了赫赫军功,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封韩信为楚王.后来,刘邦以韩信要谋反为名逮捕了韩信,贬为淮阴侯,但并未杀他.再往后,刘邦出去打仗,吕后守城,得知韩信要谋反,叫来丞相萧何出主意,萧何就亲自去韩信的住所把韩信骗到了宫中,然后韩信被吕后所杀.由于韩信的辉煌腾达(成)和被杀(败)都是由萧何一人造成的,所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用来形容成败都是一个人引起的.

刘邦身上都出现过哪些成语典故

成语:破釜沉舟 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无一还心。” 成语: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解释:将:统率,指挥。比喻越多越好。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臣多多益善耳。” 成语:楚界汉河 解释: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 出处: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六回:“霎时间烟焰冲霄……仿佛枪林弹雨,依稀楚界汉河。” 成语:霸王别姬 解释:姬: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现多比喻独断专行,脱离群众,最终垮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成语:四面楚歌 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解释: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解释: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成语:张良借箸 解释:张良:西汉时刘邦的谋臣。箸:筷子。张良借(刘邦的)筷子为他筹画指点。比喻出谋划策。 成语:以一当十 解释: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出处:《战国策·齐策一》:“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史记·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成语:先发制人 解释: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原指丢动手的牌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方。后也泛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 出处:《汉书·项籍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成语:沐猴而冠 解释:〖释义〗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成语:胯下之辱 解释:胯下:两条腿之间。从胯下爬过的耻辱。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刺我,不能,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成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解释: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出处: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成语:秋毫无犯 解释: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民的利益。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后汉书·岑彭传》:“持军整齐,秋毫无犯。” 成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解释: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成语:江东父老 解释:〖释义〗江东:古指长江以南芜湖以下地区;父老:父兄辈人。泛指家乡的父兄长辈。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笑曰:‘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和何面目见之?’” 成语:约法三章 解释: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者,伤人及盗抵罪。”《汉书·刑法志》:“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 成语:匹马单枪 解释:原指打仗时一个人上阵。现比喻行动没有人帮助。 出处:五代·楚·汪遵《乌江》诗:“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 成语:一决雌雄 解释:〖释义〗雌雄:比喻胜负、高下。决一胜负,比个高下。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成语:妇人之仁 解释:仕:仁慈。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92;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成语:扛鼎拔山 / 拔山盖世 解释: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成语:披坚执锐 解释:穿着铁甲,拿着武器。形容全副武装。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夫被(披)坚执锐,义不如公。” 成语:分我杯羹 解释: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成语:计将安出 解释:计:计策,计谋;安:怎么,怎样。如何制定计谋呢?。 出处:《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 成语:高阳酒徒 解释:高阳:古乡名,在今河南杞县西南。秦末郦其食即此乡人,对刘邦自称“高阳酒徒”。用以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 出处:《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成语:所向披靡 解释: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收集10个成语的典故拜托了各位 谢谢

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成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处: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成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有关项羽 刘邦 诸葛亮的典故和成语

3.助纣为虐 源于《史记·留侯世家》。秦末农民起义最后以刘邦的胜利而结束。当时,刘邦领兵攻破武关以后,长驱直入,打到了蓝田,在蓝田以北完全歼灭了秦国的兵力。秦王子婴迫不得已,只好穿上丧服,颈上系着丝条,捧着传国玉玺,请求投降,刘邦进入秦国的国都咸阳。 刘邦进入咸阳城后,见宫殿巍峨,珍宝无数,美女成群,就想留在宫中享受一番。当时的武将攀哙劝他不要因小失大,可是他不听,张良又劝他说,我们这所以能够来到咸阳,主要是因为秦国残暴无道。我们应该替天行道,消灭残余势力,改变秦朝的奢侈和*乐,实行艰苦朴素来号召天下,现在您才占领了秦国,就要享受秦王所享受的快乐,这是“助纣为虐”的行为。刘孝认为张良的话有道理,于是撤出咸阳,把军队驻扎在霸上。 这里所说的“纣”是指商纣,商纣是殷纣王,有名的暴君,用来比喻帮助坏人做坏事

记得采纳啊

关于刘邦和萧何的著名典故有哪些

项羽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无颜见江东父老,破釜沉舟、作壁上观、称王称霸,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楚河汉界,沐猴而冠,拔山盖世,取而代之 楚河汉界 妇人之仁 背水一战 破釜沉舟

刘邦

斩白蛇而起义

秦朝末年,刘邦带领一班贫苦农民,举起反秦的义旗,来到芒汤山,那身如大梁的白蛇,一见刘邦“叽溜”一声,得象筷子一样大小,刘邦一剑把白蛇斩为两段。夜里白蛇给刘邦托梦说:“主公,你今天杀了我,何时还命呢”刘邦随口推说:“这里高山陡岭哪有命还?平地(帝)还命罢。”白蛇说:“你今天欠下的账总有一天要还的。你斩了我的头,我就篡你的头,斩我的尾巴我就篡你的尾,现在你把我腰断两截,我就在中间平帝时,篡你的朝。所以西汉传到平帝,白蛇转为王莽,杀了汉平帝,篡了汉朝。后经光武中兴,平灭了王莽,才又恢复了汉室,建立了刘氏东汉王朝。这都是因为刘邦做事亏心引起的

诸葛亮

关于他的就比较多了

三顾茅庐

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是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来到茅庐时,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途中,遇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到达茅庐,只见亮弟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见。[ 三顾堂: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隆中对》的纪念堂。]

隆中对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他想寻找个好助手。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

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音chú),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 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 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 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

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

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

后来,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隆中对”。(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五丈原

五丈原位于宝鸡市岐山县境内,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56公里,北距岐山县城25公里。高20余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盘山,北临渭河,东西两面为河流冲的深沟,形势险要。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是三国时诸葛亮最后一个战场。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由汉中出发,穿过秦岭,进驻五丈原。初来乍到,粮草不济,先屯田练兵,待机伐魏。魏将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神机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贸然出兵。双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战,诸葛亮不得不引诱魏兵入葫芦沟作战,并放火烧断谷口,欲大败魏将司马懿未料一场大雨,魏军里逃生。同年秋天,诸葛亮病军中,蜀军败退。当司马懿进兵诸葛亮指挥作战的地方时,看到蜀军阵地之险要,惊叹道:“天下奇才也。”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这里修建了寺庙。

据当地民间传说,诸葛亮去世时,一颗明星从天而降,所以才起这个名字。当年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称“诸葛田”。当年诸葛亮设军帐指挥作战的地方还留有半米高的城墙残迹,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近100米。当地群众给这个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边的秦岭山坡,有一块平展的石头,上面似有棋盘线条。据说当年诸葛亮在这里下过棋,所以这座山得名“棋盘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诸葛锅”,铁锅上铸有汉代隶书文字。五大原如今是一片农田,游客来这里总想找一找古战场的遗迹和传闻。在农田的中间有一道河湾,当地叫落星湾,湾中的村子叫落星堡。

五丈原北端有诸葛亮祠,创建于元初年,明清曾重修。祠内献殿内两侧墙壁上有一幅幅三国故事画,如古城会、空城计、三战吕布等。壁画下镶嵌着40块青石,石刻岳飞手书《出师表》,字迹苍劲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赞颂岳飞的石刻:“纯正不曲,文如其人”。(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赤壁之战

三足鼎立

作奸犯科

欲擒故纵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一个诸葛亮,稳做中心帐,排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

鞠躬尽瘁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一诗绝千古,两表撼后世。

隆中三分策,四火天下惊。

征战耐五将,六出祁山忙。

七擒孟获功,名成八阵图。盖世无双

如鱼得水

思贤如渴

七擒七纵

龙盘虎踞

空城计

既生瑜,何生亮

集思广益

淡泊明志

苟全性命

伏龙凤雏

汉贼不两立

俭以养德

妄自菲薄

任重才轻

三顾茅庐

初出茅庐

草船借箭

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

这则成语典故,也可以简说成“成败萧何”。它讲的是萧何与韩信的故事。

据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少读兵书,好带刀剑,然而贫穷不能自养,曾以乞讨为生,也曾受过胯下之辱。当项梁响应陈胜、吴广起义渡过淮河的时候,韩信便投奔了项梁。项梁战,韩信又归项羽领导,也仅为“郎中”小官而已。当时他屡屡进策,项羽都没有采纳。

西汉元年,汉王刘邦率部队入汉中,韩信弃楚归汉。本想出人头地,但归汉以后也仅为“连敖”这种有职无权的小官。后来韩信又因与十三人犯法被判斩首。非常幸运的是,在行刑时,被滕公夏侯婴保释。经滕公推荐,刘邦让韩信当管理粮草的军官,这样便有了接触总后勤官萧何的机会。萧何听韩信谈兵,头头是道,极为赞赏。到了汉中首府南郑,韩信见自己仍然未得提拔,便不辞而别。萧何闻讯,连夜追赶,这便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由于萧何极力推荐,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此后三年,韩信发挥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协助刘邦,战胜项羽,取得楚汉相争的胜利。因此,韩信被加封为齐王、楚王。后来又有人告发韩信要谋反,就把他降为淮阴侯。

汉高帝十一年,刘邦还在前线讨伐陈希,有人密告韩信与陈希通谋,要杀吕后和太子。随后,吕后与萧何相谋,由萧何出面对韩信说,陈希已被击败,让韩信立即入朝相贺。韩信相信萧何,便入了宫。吕后就命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不经审讯,就斩首了。

韩信受萧何推荐而拜为大将,又因萧何设计而掉了脑袋。人们哀叹韩信之,并且偏重于外部因素,所以就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加以总结。一“成”一“败”系于一人,看起来扯平了,其实,功过、是非、利害、得失,谁又算得清?况且,韩信的“成”与“败”,根本原因还是主观因素,个人行为。

江苏省沛县汉城里,汉初三杰的塑像同立于刘邦像旁边。张良,智者,功成身退,因而保全了生命;萧何,忠厚,功高驯良,于是终老天年;韩信,雄杰,失职殃殃,这才招致大祸。

萧何月下追韩信:

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于是离开项羽前去投奔了刘邦。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问到:“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夏侯婴以韩信所说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释放,并将韩信推荐给刘邦,但未被重用。后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为萧何所赏识。刘邦至南郑途中,韩信思量自己难以受到刘邦的重用,中途离去,被萧何发现后追回,这就是小说和戏剧中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此时,刘邦正准备收复关中。萧何就向刘邦推荐韩信,称他是汉王争夺天下不能缺少的大将之材,应重用韩信。刘邦采纳萧何建议,七月,择选吉日,斋戒,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从此,刘邦文依萧何,武靠韩信,举兵东向,争夺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