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讲堂 成语讲堂
名相管仲开盛世打一生肖是什么级别-管仲名垂千古的名称是什么
tamoadmin 2024-11-05 人已围观
简介这里列举几个,楼主鉴赏鉴赏。。。1.开创先例相杰之首——中国第一宰相管仲2.才高齐天谋深如海——秦朝名相李斯3.功冠群臣声施后世——西汉开国名相萧何4.奇谋善变不下三杰——汉初名相陈平5.鞠躬尽瘁而后已——蜀汉名相诸葛亮6.道破天下事一策定乾坤——初唐名相房玄龄7.瓦岗军师千古诤臣——大唐名相魏征8.断案神探深谋远虑——盛唐名相狄仁杰9.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北宋抗辽名相寇准10.熙宁变法争议不
这里列举几个,楼主鉴赏鉴赏。。。1.开创先例相杰之首——中国第一宰相管仲2.才高齐天谋深如海——秦朝名相李斯3.功冠群臣声施后世——西汉开国名相萧何4.奇谋善变不下三杰——汉初名相陈平5.鞠躬尽瘁而后已——蜀汉名相诸葛亮6.道破天下事一策定乾坤——初唐名相房玄龄7.瓦岗军师千古诤臣——大唐名相魏征8.断案神探深谋远虑——盛唐名相狄仁杰9.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北宋抗辽名相寇准10.熙宁变法争议不休——北宋名相王安石11.辅佐天骄北国卧龙——元代名相耶律楚材12.帝王之师救时宰相——明朝名相张居正13.文胆武略官场楷模——清代名相曾国藩
一代名相管仲,在历史上和郭嘉相比谁更胜一筹?
同样都是名相,诸葛亮为何自比管仲不比萧何?下面我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首先要明确,这三个人都担任一国之相,那么管仲、萧何以及诸葛亮,各自的成就以及治国理念都是什么,弄清楚了三个的异同之处,这个问题的答案,自然也就得出了。
先说管仲,作为齐桓公称霸的最得力助手,实际上管仲完全掌管了军国大事,齐桓公基本上就是负责吃喝玩乐,偶尔出去耀武扬威的外交一下。齐国的政治、军事、经济这三个国家最重要的职能均由管仲负责,并且都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他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而管仲的思想是属于法家流派,虽然那个时候还并没有系统的法家思想,但从管仲执政的种种言论迹象中,可以看到很浓烈的法家气息,而管仲也被称作是“法家先驱”。
再说萧何,作为汉初三杰中存在感最低的一个,实际上萧何的官位与权力是最高的。作为刘邦的丞相(后进封为相国,相国位在丞相之上),萧何一直在后方负责组织生产、运送军粮,训练士卒这类后秦工作,虽然没有韩信、张良出的风头多,但萧何的工作才是实打实刘邦集团最为核心的权力。在政治主张上,萧何崇信无为,喜好黄老之术,也正是从萧何这开始,给汉初七十多年奉行黄老无为之治定下了基调。
最后再来看诸葛亮,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了,当然大家熟悉的可能大多是演义中诸葛亮多智近妖的军事才能。但实际上,诸葛亮的军事如果打95分的话,政治就是100分。中国古代和诸葛亮同样出色的政治家,大体上看并不多,所以诸葛亮同管仲类似,都是军政一把抓,也都做出了很出色的成绩。最为重要的是,诸葛亮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法家,(插句题外话,刘备也是,所以君臣二人之所以投缘,很大可能是政治主张相近)诸葛亮以严法治蜀闻名后世,陈寿评价诸葛亮治蜀“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所以,诸葛亮自比管仲而非萧何,原因有二,其一是诸葛亮自负政军皆通,可以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其二是同为法家,诸葛亮在思想上与管仲更接近。
管仲论翻译看苏洵如何评论名相管仲
管仲远远不是郭嘉可以相比的。在三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谈到文臣,我们首先想到的都是那位鞠躬尽瘁的卧龙诸葛孔明;但是在近年来的互联网上,对于另一位文臣?鬼才?郭嘉的吹捧却甚嚣尘上。有人说,?郭嘉不,卧龙不出?,说诸葛亮怕极了他;有人说,连齐国名相,武庙十哲的常客管仲,都未必比得过郭嘉。郭嘉真的这么厉害吗?难道管仲真的不如他?
首先,郭嘉在曹营只是众多普通谋士之一。尽管现在对郭嘉的吹捧无有时歇,但是我们只需要翻开史书,查一查《三国志魏书》就能发现郭嘉在历史上真实的地位。实际上,郭嘉和程昱,董昭等人并列一传,这也就代表了史官在写史时候的看法。郭嘉一辈子最高的官职,也不过是?军师祭酒?,用现代化的语言来说,就是一个参谋而已。只说曹营内部,荀攸就远远胜过郭嘉,他可是曹操亲口所说的?谋主?人物。荀攸屡次在曹操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为曹操下决断,出计策,是曹操最倚重的一位谋臣。我们都知道,郭嘉后,曹操曾经在赤壁长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但荀攸后,曹操则是?言则流涕?,两人地位差距可见一斑。
管仲是一代名相,千古楷模,远远不是郭嘉能够相比的。我们都知道,齐桓公之所以能在春秋战国时期独成霸业,甚至让齐国成为了天下人的老大,搞出了?问鼎中原?的典故,都是因为他任用管仲带来的。管仲有安邦定国之才,是千古传颂的一代名相,更是武庙十哲之一。后世往往以?管仲乐毅?做比,来形容当世的大才。他和郭嘉就就好比天差地别,你会拿宋襄公和汉武帝在一起比较吗?同理,郭嘉和管仲也是无法相比的。
综上所述,管仲远远胜过郭嘉,换句话说,管仲不是郭嘉可以比得了的。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相是哪四位?
管仲是历史上的名相之一。他辅佐齐桓尊公周室,攘夷狄合,九诸侯,一匡天下。他的功绩一向被人们称道,连孔子对他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于这样一个典范人物,苏洵独能从其不能推荐贤人这一要害之处进行评说,其立论新奇,合乎情理。在封建社会中,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的去世往往会给国家带来消极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影响,这种例子在历史上是不罕见的。因此,苏洵的见解是正确的。
管仲论是苏洵写的一篇史论。以管仲后乱了齐国内政为例,论证了举贤任能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指明了政治家培养选拔接班人的重要性。
原文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_,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彼管仲者,何以哉?
翻译
管仲作丞相辅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夷、狄等异族,终其一生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功业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于作乱之时,也必有其根源而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询问丞相的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罢了。
唉,管仲以为桓公果然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不离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没有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只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一个也不剩地除掉他们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他乘着齐桓公询问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就是不提他们也可以啊!
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强的了。晋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齐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赶不上管仲。晋灵公暴虐,不如齐孝公宽厚。可晋文公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文公的余威,还能在一百年里充当盟主。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君主虽不贤明,但是还有老成练达的大臣存在。桓公后,齐国一败涂地,这没有什么疑问奇啊!他仅依靠一个管仲,管仲却了。
天下并非无贤人,确实是有贤臣而没有明君。桓公在世时,就说天下再没有管仲这样的人才。我不相信。管仲的书里有记载他将时论及鲍叔牙、宾胥无的为人,并列出他们各自的短处。这是他心中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托以国家重任。而且预料自己将。这部书实在是荒诞,不值得相信。我看史鳅,因为活着不能荐用蘧伯玉和斥退弥子瑕,为此有身后劝谏之事。萧何临,推荐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应该如此啊!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一个人而灭亡。贤人不悲痛自己的亡,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必须再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放心去。那管仲,凭什么可以掉呢?
小评
本文批评了管仲在临前未能荐贤自代,以致在他后齐国发生了内乱。苏洵的观点颇为新奇,可以称为翻案文章。
管仲是千古第一名相,为什么被说是的守护神?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相是:伊尹、周公旦、管仲、诸葛亮。
一:伊尹
伊尹,洛阳人,商初大臣。相传伊尹约前1630~前1550年,躬耕于莘、卒于亳,年81岁。
伊尹是: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元圣(第一个圣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贤能相国、帝王的老师、中华厨祖。
传伊尹他为了见到商汤,遂使自己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说汤而被用为“小臣”。后为成汤重用,任阿衡,委以国政,助汤灭夏。
汤后,历佐卜丙(即外丙)、仲壬二王。仲壬后,即太甲即位,汤孙太甲为帝时,因不遵汤规,横行无道,被伊尹放之于桐宫(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另说今河南省-虞城东北),令其悔过和重新学习汤的法令。3年后,迎回太甲复位。于沃丁时。他为商朝理政安民50余载,治国有方,权倾一时,世称贤相,3代元老。
伊尹的一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过卓越贡献。《汉书·刑律志》伊、吕并书,称赞其治国和军事才能。杜甫诗云:“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也是从这个角度评价伊尹的;苏东坡著《伊尹论》则更从政治角度称赞他是“辨天下之事者,有天下之节者”。夸赞他不以私利动心,“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当代的教育史家毛礼锐、沈灌群等称他“在帝王教育方面堪称典范,在殷代政治舞台上,也是一名重要角色”。在今嵩县元圣祠题诗云:“五谷丰登时不碱,亿万斯年存古迹”。伊尹的名字和他对历史的贡献将继续留传千古。
《皇览》载:“己氏城有平利乡,乡有伊尹冢”。古己氏城即今曹县楚天集,平利乡即殷庙村。殷庙村在楚丘西二十余里,西望汤陵,前有神祠,名曰“元圣祠”,为明代知县范希正重建,其规模与汤陵同例。据传“同治八年,孙伟人,姚金君等重修之。功竣之夕,近村见寺中红光冲天,群奔救之,竟非火光,于鸡鸣方灭,共惊为异云。”民国以来几经烽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仅存径五步、周十五步、高丈二之古墓一丘,正殿三楹,拜三楹,伊尹等塑像,及径五尺周丈五高七尺重两千斤之大钟一口,和部分残断碣。十年浩劫祠墓夷为平地,碑碣大钟亦荡然无存。
伊尹商汤右相,佐汤灭夏,功绩卓著,为世人所景仰,其冢祠又为历史名迹。近年四周村民为弘扬民族文化,恢复历史名迹,于旧址处重新封墓建祠,琉璃碧瓦歇山飞檐三楹正殿,又巍然屹立于世间。
二:周公旦
周公旦,即人所皆知的周公。
周公旦,姬姓,谥文,又称周文公。(关于周公的谥号,存疑,因为其父西伯昌已被追谥文,而他又被追谥文,父子重复,于礼不合;然则,也有可能是周成王为表示周公的功德崇高而以文为谥,也未可知。)
周文王正妃太姒,生子十人: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冄季载。因而,按照孟仲叔季的兄弟排序,周公旦也称“叔旦”。
周公旦辅佐文王、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以及巩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传说他作《周官》(即《周礼》),是礼乐制度的倡导者以及力行者;同时还有传说他擅长解梦,有周公解梦一说。
周公制礼作乐,备受孔子推崇。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儒家尊其为元圣。
三:管仲
博通坟典,淹贯古今;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颇得唯物论中“物质决定意识的”精髓。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后来孔子感叹说:“微管仲,吾披发左衽已!”。
辅佐齐桓公创立霸业,是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他处的时代正是列国并峙,互相征战不休。当时在黄河下游比较活跃的大国有齐、鲁、郑、宋、卫;小国有邢、遂、谭、纪、杞。大国又分两派,一派是郑、齐、鲁,一派是宋、卫。小国也附属在各个大国一边。两派的力量以郑、齐、鲁为强。由于郑国发生内乱,渐渐中衰,齐国慢慢强大,逐渐成了各国的霸主。
此时,边境的各族也都发展起来。北方的狄人开始南下,成为中原各国的严重威胁。西方的戎人也开始东进,戎国经常侵犯鲁国和曹国,北戎又侵犯郑国,山戎又进攻燕国,伊洛之戎又进攻周王室。而南方的蛮人也跃跃欲试,想要北上。边境民族内侵,与周王室的衰弱是分不开的。在春秋之初周王还有些威信,自从鲁桓公五年(前707年)周郑绪葛之战,周桓王的肩被郑祝聃射中,王师大败。此后周王室就一蹶不振。齐襄公四年(前694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庄王杀了周公黑肩。
晋献公二年(前675年),周王室的蒍国、边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等五大夫叛乱,后经郑、虢出面调解才平息。周惠王为了报答郑、虢,将虎牢以东送给郑国,把酒泉送给虢国。于是王畿越来越小,威信也就越来越低。
经鲍叔牙的建议,齐桓公同意选择吉祥日子,以非常隆重的礼节,亲自去迎接管仲,以此来表示对管仲的重视和信任。同时也让天下人都知道齐桓公的贤达大度。
孔子曾称赞管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篇》)意思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历史上管仲相齐,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诸葛亮相蜀,使刘备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二人皆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而且居功至伟.
子路问:"桓公杀公子纠,召忽之,管仲不."
管仲的一生,不仅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还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书中记录了他的治国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张法治。全国上下贵贱都要守法,赏罚功过都要以法办事。他认为国家治理的好与坏,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国。管仲非常重视发展经济,他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就是国家的安定与不安定,人民的守法与不守法,与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贵的地方,如他主张尊重民意,他说“顺民心为本”,“政之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仲的思想对后代影响很大。当然,管仲是春秋时代的历史人物,所以他也有历史局限。如为齐桓公创立霸业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改革中主要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等。
管仲的最大过失在于没有为自己找一个继承人。几十年的勤政辅佐使得齐桓公过于依赖丞相,以至于晚景凄凉。
四: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农历七月二十三——234年农历八月二十八),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后追谥忠武侯。后来东晋政权推崇诸葛亮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而后已。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的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有武侯祠,杜甫作千古名篇《蜀相》赞扬诸葛亮。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汉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家于南阳郡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县。诸葛亮此时已16岁,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自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即指的南阳郡邓县隆中(今襄阳市襄城区境内)。
著名史书《汉晋春秋》记载“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隆中风景区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襄阳市襄城区,距襄阳市区13公里,总面积209平方公里,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这里隐居长达十年之久。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都发生在这里。
隆中风景区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明代就形成了"隆中十景",即草庐亭、躬耕田、三顾堂、小虹桥、六角井、武侯祠、半月溪、老龙洞、梁父岩、抱膝石,建国后又先后修建或新建了隆中书院、诸葛草庐、吟啸山庄、铜鼓台、长廊、观星台、棋盘石、琴台、孔雀寨、猴山等众多景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前给隆中题词:“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1994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诸葛亮之墓武侯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诸葛亮墓,在陕西省勉县(沔县)定军山脚下,每年,勉县的人在清明节的那天都要去拜谒诸葛亮游览定军山;2008年10月,在勉县还举行了三国文化节
为什么古代妓院供奉齐国名相管仲?
清代纪晓岚是这样说管仲的:“娼族祀管仲,以女闾三百也”,当年管仲的改革中有一项就是设立了官妓,目的是推动国内贸易和增加国家税收,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所以现在的业把他当鼻祖,们当他是守护神。
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的职业之一,因为七情六欲是人类的本能,但一直缺乏管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管仲的出现改变了历史,他第一次把这个行业摆到明面上来说,甚至作为国家的一个制度,他开设了国家大妓院,称为“女市”,里面的工作人员就是“女闾”。
别小看这个小小的改革,这为齐国的兴盛立下了汗马功劳,一方面,女市里面的服务人员,大多是女奴或者有罪之身,她们赚下的血汗钱大多都是收归国库所有,这大大增加了国家收入,充实了国库;第二带动就业,因为还得有管理女市的正常员工啊,这些职位怕是被挤破了头;第三个社会上的闲散人员有地方去了,就不在街头打架闹事了,贵族公子哥的钱有地方花了,连带着社会治安也变好了;还有一个就是自打齐国开了这个后,别的国家的人觉得很新鲜,都要来见识一番,碰到喜欢的就留下来了,所以连带着人才也被引进了,这一石几鸟的,管仲可真是个人才!
据说古代们生意不好的时候就拿个尿盆跪在管仲牌位前,一边敲尿盆一边祈祷:“祖师爷保佑我客人多多,赚钱多多”,管仲以这种形象被人铭记,也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了。
管仲是春秋时期的一代名相,在中国历史上贤名远扬。在他的辅佐下,齐桓公不但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齐国也被他治理得井井有条,一举成为当时的强国。齐桓公和管仲这对君臣,也成就了历史上的一段明君贤臣的佳话。后世那些心怀治国平天下之士,往往都以管仲为榜样。
不过,让人尴尬的是,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青史留名的政治家,却被认为是妓院行业的祖师爷。就连清朝赫赫有名的大学士纪晓岚,都认同这个结论。他甚至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说:“百工技艺, 各祠一神为祖。倡族祀管仲,以女闾三百也。伶人祀唐玄宗,以梨园子弟也。此皆最典。”
那么,为什么管仲会成为青楼妓院的祖师爷呢?之所以管仲被公认为是妓院的祖师爷,源于《战国策·东周策》里的一段记载:“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管仲故为三归之家,以掩桓公,非自伤于民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齐桓公的宫中一共开设了7个市场和700个妓院,齐国之人都谴责他。管仲为了帮助齐桓公掩盖过错,故意在自己的府邸筑台,取名为“三归台”,并不是有意伤害民心的。
那么,管仲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后世之人结合齐国的国情,认为管仲这样做,有三个目的。其一,为了增加齐国的财政收入。因为管仲开办的是官妓,收取了大量的“花粉税”。他借此充盈国库,为齐国的强盛和扩张提供财力保障。在《国语》中,将管仲开办官妓的目的说得明明白白:“征其夜合之资,以通国用。管仲相桓公时,立此法,以富国。”
其二,管仲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官妓的设立,既可以解决单身汉们的需求,保护良家妇女不受骚扰,还可以安置那些俘虏来的女隶,为她们找到出路。同时也规范了散落在民间的烟花柳巷行业,让这些从业之人在朝廷的保护下合法经营。
其三,为齐国招揽人才。在人才竞争白热化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对有真才实学的人求贤若渴。尤其是欲图霸业的齐国,更是需要大量的有识之士。而管仲此举便可以为齐国吸引来大量人才,助齐桓公完成称霸大业。于是,管仲就成了妓院行业的祖师爷,在后来的历朝历代的青楼妓院里,无一例外地都会在大堂正中央,端端正正地挂上他的画像,四时祭拜,香火不断,以保佑生意兴隆,诸事百顺。
当然了,关于管仲是妓院祖师爷的说法,后人也有很多异议。有人认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为什么这么说呢?前文提到的《战国策》里的那段话,这可是重量级正史典籍中明明白白记载的,似乎让人不由得不信。
不过,如果对此段话进行认真分析,就不难看出其中的问题。首先,这段话中提到的,不管是开设7市,还是安排“女闾七百”,都没有明确指出这就是管仲所为,也没有交代这个主意是否出自管仲,反而有很大的可能是齐桓公自己干的好事。作为忠君事主的管仲,为了替主子遮掩,减轻国人对齐桓公的非议,不惜败坏自己的名声,在自己的家中修筑奢华的三归之家,“以掩桓公”。其次,即便是管仲修建了三归台,也不能证明他就在其中开设了妓院。
后来的史学家们考证,所谓“三归”,既可以解释为三处家业田产,也可以理解为三处封地。但无论是何种解释,史籍中都没有明确指出,管仲在三归台开设有妓院。第三,按照《周礼》的解释:“五家为比,五比为闾”。那么一闾就应该是二十五家,“女闾七百”就达到了17500家,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如果管仲的这些官办妓院都开张营业,那得多少从业者?最少都得10万人吧。
这对于常年战火纷飞、人丁稀少的齐国来说,哪来这么多女人?又何须要如此庞大的官妓规模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国语》中,对管仲开办官妓目的的记载,还是纪晓岚认为管仲是妓院行业祖师爷的推断,都属于断章取义,恣意曲解。作为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和思想家,管仲恐怕怎么也想不到,他在几千年之后,竟然会以这种方式被后人记住,确实很尴尬。(
参考资料:
《战国策》《管子》《阅微草堂笔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