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
不亦乐乎的意思和造句-不亦乐乎的意思说一句话
tamoadmin 2024-11-11 人已围观
简介释义:孔子说:学习新知然后能做到时常温习它,这不是一件很令人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这不是一件很令人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的心里一点也感觉到生气、怨恨,这不正是君子之所为吗?出自春秋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学而》。原文(节选):《论语·学而》(节选)春秋: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简介:1、是学习方法。
释义:
孔子说:学习新知然后能做到时常温习它,这不是一件很令人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这不是一件很令人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的心里一点也感觉到生气、怨恨,这不正是君子之所为吗?
出自春秋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学而》。
原文(节选):
《论语·学而》(节选)春秋: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简介:
1、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2、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扩展资料:
孔子所说的学,可不是单指书本知识,而是指西周时期贵族子弟所修习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古时也称六艺。既然“学”字不单指读书和获取书本上的信息,那么“习”字也不应当理解为复习或温习。
古代的礼是种种特定仪式,乐则需要演奏乐器,射是射箭的本领,御则是驾车的技术。所以孔子所言的学与习,就不单单是指读书和阅读,还要包括学习与演习技艺。
比如,学习并练习射箭,学习并练习驾车,学习并演奏音乐,学习并演习礼仪。所以,我们将学而时习之翻译为学习新知后时学复习是不妥的。所以学而时习之就概括了孔子与其弟子们的学习生活。
百度百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亦乐乎到底怎么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中“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作“?lè”,第四声,指喜悦、快乐。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学而时习之,不是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愉快吗?
日常生活中后半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常常被单独拎出来使用,以至于受前半句的影响,很多人不假思索的把后半句中的“乐”误以为是“说”,然后拍拍胸脯:这个我知道,肯定是读“yuè”嘛,中学都学过的,通假字通“悦”的嘛。
其实不然。“说”与“悦”确是古今字关系无误,《说文解字》中只有“说”字没有“悦”字。后世的“悦”在先秦古籍中都写作“说”。查阅《古汉语词典》P363,“乐”字(音yuè)有两条释义:音乐和快乐,并未提及“乐”通“悦”一说,而事实上,“乐”字也并非通假字。
扩展资料: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论语》开篇第一句,这句话常被用以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
自:从,这里指从远方来
朋:同门;一同学习者;弟子;志同道合的人
乐:快乐。
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远方:指遥远的未来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百度百科——不亦乐乎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意思
不亦乐乎的正确读音是bùyìlèhū。
不亦乐乎其中乐字是多音字,在这里读lè,表示快乐、愉快的意思。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非常愉快的状态,表示程度很深。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中的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说,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引用,表示对某种事情感到非常高兴、愉快,或者对某种情况感到极度惊讶、震惊等。
在口语中,不亦乐乎的使用非常灵活,可以用来形容各种不同的情况和程度。例如,当一个人看到好久不见的朋友时,可以说见到你真是说不出的高兴,不亦乐乎!。或者当一个人遇到非常有趣的事情时,可以说这事太有趣了,不亦乐乎!。
不亦乐乎的造句:
1、看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笑容,他不禁笑得不亦乐乎。
2、久未放晴的天空出现了彩虹,他不禁兴奋得不亦乐乎。
3、毕业典礼上,当校长宣布我们毕业时,我们高兴得不亦乐乎。
4、收到心心念念的礼物,他高兴得不亦乐乎。
5、比赛胜利的那一刻,我们欢呼雀跃得不亦乐乎。
6、假期来临,大家可以外出旅游,无不欢喜得不亦乐乎。
7、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他欣喜若狂得不亦乐乎。
8、看着满园的果实,农民伯伯高兴得不亦乐乎。
9、比赛获得冠军的那一刻,他兴奋得不亦乐乎。
10、每当节假日,人们都忙着走亲访友,那不亦乐乎的场景令人陶醉。
11、比赛获得胜利后,他们兴奋得不亦乐乎。
12、看着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他心里满是欣慰,不亦乐乎。
13、终于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他感到轻松和愉快,不亦乐乎。
14、看着自己的努力终于得到了认可,他高兴得不亦乐乎。
15、在旅游中,每到一个新的城市,大家都感到兴奋和好奇,玩得不亦乐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意思
意思: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1、原文: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2、释义: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 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 "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光是思考但不学习,就是有害的。”
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想着像他一样好;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去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缺点,要及时改正。”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把推行“仁爱”看作自己的责任,不也重大吗?奋斗直到才停止,不也遥远吗?”
孔子说:"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谢的。"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什么意思
摘自网络,共同学习,不介意吧!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是《论语》的第一句话。多数人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并且经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我的理解是为学求益,做到时时、处处、事事认真体会,反复实践,不也高兴吗?
是的,为学求益,非常简单,非常快乐。为什么呢?第一,为学可以明理。可以明白做人的道理,可以明白做事的道理,像孔子、孟子、老子、孙子那样会做人做事。第二,为学可以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像诸葛亮、司马迁、唐太宗、康熙那样有知识有智慧。第三,为学可以做大事情,像、邓小平那样做大事……为学还有很多好处。
在为学上,我虽然已经背会了《大学》、《中庸》、《论语》、《道德经》等6万余字的经典,看了大量的政治历史、文学科技、天文地理方面的书籍,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对经典的理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以后还要学会运用。在为学上,我将继续以学为乐,更加努力学到更多的知识,争取将来成为一个人们拥护的人。让我们都以学为乐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什么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字面意思是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友谊的重视。在古代社会,人们的活动范围往往局限于方圆百里之内,所以当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望自己时,这无疑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这句话所表达的快乐不仅仅是因为朋友来访带来的欢聚和交流,更是因为这种跨越距离的友情所带来的感动和温暖。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的开放心态和好客精神。在古代中国,人们普遍尊重和欢迎来自远方的宾客,认为他们是带来吉祥和繁荣的象征。这句话所表达的快乐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外来人的接纳和友好态度。
3、这句话还传递了一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时,这种态度能够帮助人们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需要有这种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出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是儒家经典之一。这部书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是《论语》中孔子所说的一句话,意思是当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望自己时,难道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这句话表达了对于来自远方的朋友的欢迎和珍视。
这句话的出处是《论语》的《学而》篇,是孔子弟子子贡问仁时,孔子回答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之后,紧接着的一句话。意思是,如果在做到这些的基础上还有余力,就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了。这句话强调了做人的重要性,只有在做人做好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学习文化知识。
意思:学习后经常实践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出自:春秋 孔子《论语·学而》
原文选段: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释义:
孔子说:"学习后经常实践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扩展资料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孔子还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